最新消息

Home

>

最新消息

魚鱻森堅持選用生態養殖15個月|享用美味虱目魚時與自然同行

2023-10-18

★ 加LINE回覆【生態養殖小問答】贈50元購物金 ★
知道答案了嗎?快點畫面右下角LINE圖示回答問題呦!>>


虱目魚是台灣南部地區重要的漁業資源,其肉質鮮美、營養豐富,深受民眾喜愛。然而,傳統的虱目魚養殖方式往往會對環境造成汙染,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的關注,生態養殖成為了虱目魚養殖的一個新趨勢。

 

|什麼是生態養殖 

你聽過「生態養殖」嗎?你知道生態養殖是一種友善環境的方式嗎?

所謂的生態養殖就是回到早期粗放,透過適量的、多樣性魚種的混養,以模擬自然環境為基礎,低密度的自然養殖方式。 

與傳統養殖不同,生態養殖強調生態平衡、水質管理、棲息地保護,最重要是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。讓我們享受美味的食物時,也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好。

 

|生態養殖特色 

一、低密度養殖

想像一下,在一個養殖場裡,魚兒可以有足夠的游泳空間,就像在大海裡一樣! 

傳統『高密度』養殖法在密閉擁擠的空間,一池養了數萬隻魚。 這樣的生長環境過於密集,水中的寄生蟲、細菌就相對多,魚群就容易感染病菌生病,一生病就要投藥,形成一連串的『惡性循環』。 

相對的,『低密度』養殖法放養的魚群較少,除了讓魚蝦有更多的活動空間能減少魚群損傷,因為養殖的魚少,所以排泄物也少,可以減少魚蝦排泄物對水質的污染,讓魚兒較不容易生病。生態養殖在技術上最需要維護的就是水質,這對養殖業者而言,一直都是非常重要且需要密切關注的部分。 

透過低密度養殖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,減少了對野生魚類的過度捕撈,能防止海洋環境劣化,符合SDGs第12項的目標,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。

 

二、混養多樣魚種共生

在不使用化學藥物的情況下,生態養殖的多元物種正是維護水質最天然的方式。 

在模擬自然環境的塘埤內會有各階層物種,就像在養殖場裡創造一個生態系統。透過不同種類的魚讓牠們各司其職彼此影響,互相調節,有助於維持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。符合SDGs第15項的目標,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,以確保生物多樣性。也能避免過度使用藥物來控制水池狀況,保障水的品質和生態,符合SDGs第6項的目標,確保可永續供水和衛生。

 

就像人感冒的時候,我們都會試著多喝熱開水、補充維他命C及多休息,嘗試讓身體恢復健康的狀態。因為藥吃多,會讓人產生抗藥性,所以對人體來說吃藥未必是最佳恢復健康的方式。

而當魚生病時也是同樣的道理,只要營造出一個理想的生態循環環境,魚兒即能夠透過新陳代謝,在不投藥的情況下讓抵抗力恢復。

 

魚鱻森的虱目魚採用「中低密度生態級共生混養」的養殖方法。主要經濟物種為虱目魚、白蝦,再飼養不同的工作魚、工作蝦去吃掉過多的飼料食物,避免酸化、腐敗與分解後產生的物質影響水質。只要維持住良好的水質,整個水體環境就會好,魚蝦吃起來就沒有任何土味。

 

主角|虱目魚 

最主要的經濟魚種,草食魚的特性,是相對環保的飼養魚種。

配角|白蝦 

白蝦為第二經濟來源,牠可以濾食池水中的藻類及其他魚的排泄物,照顧水質。

工作魚:資源回收|鯽魚、豆仔魚 

鯽魚與豆仔魚可以協助撿食沒有被虱目魚吃完的飼料,避免飼料長時間泡在水中惡化水質。

工作魚:場佈|草魚 

主要工作是吃掉池邊長出來的草,維護場域的清潔。

工作魚:魚力資源(送行者)|筍殼魚 

懶惰卻兇殘的肉食魚,負責消滅病懨懨的虛弱魚蝦們,避免死掉的魚蝦影響水質,也會淘汰長不大的草蝦。

工作魚:過濾器|大頭鰱 

濾食池中藻類,維持水中藻相平衡。

 

三、不抽取地下水

透過其他方式來獲取水資源,降低環境影響,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。 

通常傳統的養殖方式可能會大量抽取地下水,用於養殖池塘的灌溉和供水。然而,這樣的作法對地下水造成過度開採,導致水位下降,影響水資源的供應和地下水生態系統的平衡。

而生態養殖可以充分利用降雨和自然水流,做為養殖區的水源,不僅減少了對地下水的依賴,也有助於保持水質的新鮮和清澈。符合SDGs第6項的目標,確保水資源可持續供應和衛生。 

魚鱻森漁場來自嘉義布袋,漁湯面積廣大,40公頃,遍布70多個魚塭,引用海水混合,為半海水養殖。淡水來源靠河水及雨水補充。由於養殖面積夠大,有充足的蓄水池,供儲水備用。

 

四、不噴灑除草劑、不用藥

先養環境,再養魚,漁場自成健康的生態系。 

在傳統的養殖方式中,為了防止雜草生長和魚類疾病的傳播,常常會使用除草劑和藥物。但這些化學藥品會對環境和魚兒產生不良影響。 

而生態養殖透過「不噴灑除草劑、不用藥」的方式,除了可以保護水的純淨和生態平衡,也避免化學藥品對水質的影響,確保魚兒生長在自然、健康的環境中;而不使用化學藥物也能讓我們吃到的魚不會有藥物殘留,符合SDGs第3項的目標,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的生活。 

所謂「養魚先養水」,而水土相連,岸上的草是生物的庇蔭,鳥類的駐足透漏著大自然的生態鏈,也能暗示病害魚蝦的存在,鳥類捕食雖有風險卻能幫忙淘汰病弱魚。

 

魚鱻森的魚塭岸邊不用除草劑、不趕鳥、不下藥,魚池周圍的草都用人工除草,確保100%零污染,不時可見「識貨」的鳥兒來覓食呢!像是黑面琵鷺、白鷺鷥。

 

 

|魚鱻森堅持選用生態養殖15個月  

您能想像15個月會發生什麼事嗎?

15個月,稻米可以收成3次

15個月,走路環台可達15次

15個月,一隻小海象誕生了

15個月,寶寶的乳牙長齊了

但這15個月中,魚鱻森只專心等待一次的熟成

 

一、魚鱻森虱目魚來源

不怕你知道,只怕你不知道。 

為了符合與環境共好,實現永續發展的理念,魚鱻森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遍尋北中南各個漁場,最後來到漁業發展歷史悠久的「嘉義」。 

嘉義地區早期的養殖方式是混養,但後來因為混養在管理與捕撈上較為複雜,所以改採工業化養殖,雖然可以提高產量,但也會水土環境造成影響。

魚老闆堅持在享用虱目魚美味的同時卻不犧牲水土環境,最後決定與嘉義承50多年的養殖漁家,並有長達20年以上的生養殖經驗-邱家兄弟合作。

漁場負責人-邱經堯

2018年獲得第6屆國家環境教育獎之民營事業優等獎,

2020年獲得第32屆十大神農獎選拔。

 

二、魚鱻森的虱目魚品質把關

魚隻純淨,吃得健康又安心。 

台灣虱目魚養殖方式大多為,淡水養殖、半鹹水養殖、純鹹水養殖。

水產養殖分級:殘藥級→安全級→無毒級→環保級→生態級→野生級

魚鱻森虱目魚為「半鹹水」「生態級」養殖,養殖成本為一般虱目魚的3倍。
每年自我要求定期SGS檢驗,包括重金屬殘留,塑化劑,抗生素,荷爾蒙,防腐劑,膽固醇。

三、魚鱻森養殖15個月的虱目魚與一般養殖的差別?

堅持從小小魚苗開始養殖,為了做到真正全程無毒。 

為追求完全純淨無污染的虱目魚,相較一般養殖業取得較大幼魚養殖5個月即可出貨。

魚鱻森堅持從1~2cm的小魚苗開始養殖15個月,其中會面臨寒冬的考驗,因虱目魚屬於亞熱帶魚種,魚塭水溫過低會造成大量死亡,需承擔更大的氣候風險,因此活下來的虱目魚個個都是健康的強者,屬於最耗時費工的虱目魚養殖法。


 

四、養土養水,再養魚

打造池底生態池,不用藥也能擁有好水質。 

「曬池」殺菌是維護水質的重要步驟,通常利用冬季到隔年少雨的季節。曬池的主要目的是將養殖過程中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質變成無機鹽類,透過陽光進行最自然的殺菌和轉化,把池底爛泥巴曬到變乾硬有裂隙。如果曝曬不夠就開始入水放養魚蝦,池底的有機物質就會持續不斷變酸腐敗,影響水質穩定,當水中病毒菌類蟲體大量衍生,就會導致魚蝦大量生病或死亡。

 

五、比業界使用多3倍冰的保鮮技術

專業技術!保持虱目魚極佳口感 

因虱目魚是非常容易受驚嚇的魚,捕撈過程中不採用電擊,而是以人力捕撈上岸。才能讓虱目魚保留肉質的鮮甜和緊實的口感,在虱目魚離岸後立即灑上碎冰,以保持魚體最佳新鮮度。

並立即送往具有ISO22000及HACCP的嘉義區漁會魚體加工廠宰殺後,送入-45度c急速冷凍,隔日再轉-18度c冷凍保存。 

 

 

|魚鱻森的堅持  

魚老闆笑笑說:

雖然我們的虱目魚需要花費整整15個月的生態養殖,而這個過程的成本也相對較高,但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。 

因為透過生態養殖,我們不僅能夠吃到健康美味的魚,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對環境做出一些貢獻,將豐富的生態、美麗的風景、清新的空氣保留下來,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夠繼續享受到這些美好。 

魚老闆相信,環境和商業之間是可以和諧共存的,產生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希望將魚鱻森的價值觀融入商品之中,讓大家一起關注自然並了解到生態養殖對於保護環境的優點,來實現永續的發展,這就是魚鱻森的堅持


★ 加LINE回覆【生態養殖小問答】贈50元購物金 ★
知道答案了嗎?快點畫面右下角LINE圖示回答問題呦!>>

 

一起來感受生態養殖15個月熟成的美好 >> 

經過15個月熟成,如何萃煉成虱目魚精>>